第十二章 · 四支(三)
第四韵的最后一节,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晚一些!
进入九月,正义呼唤我,家庭需要我,老高很忙的。《水煮声律启蒙》正式进入周播剧时代,敲字不易,大家都帮着转转吧。
戈对甲,鼓对旗,紫燕对黄鹂。梅酸对李苦,青眼对白眉。三弄笛,一围棋,雨打对风吹。海棠春睡早,杨柳昼眠迟。张骏曾为槐树赋,杜陵不作海棠诗。晋士特奇,可比一斑之豹;唐儒博识,堪为五总之龟。(老规矩,读三遍)
书接上文,道德模范羊祜对吴国连续不断地进行政治攻势,为最终解放东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但遗憾的是,羊祜并没有看到「百万雄师过大江」的那一天,他在临终前向司马炎推荐了一个人,这个人最终不辱使命,完成了羊祜未尽的事业。这个人就是杜预,这位杜将军在领兵打仗之余,还坚持更新着自己的公众号,最终完成了长达三十卷的《春秋左氏经传集解》,被收入《十三经注疏》当中。杜预也因为解放东吴和注疏左传这两件事,成为了同时进入文武名人堂(文庙和武庙)的第一人。 有这样一位傲娇的先祖,杜氏一族自然书卷流香。到了唐初,又出了一位优秀的诗人。大家不要着急,这里说的还不是杜甫,(杜甫怎么能说是优秀的诗人呢?)这个人叫杜审言,他与李峤、崔融、苏味道并称为「文章四友」。这个组合对近体诗的形成与发展颇有贡献,但初唐诗坛怎么也不能与盛唐相比,现在人能知道他们的不多。自己名气不行就拼后人吧。李峤和崔融当即表示退出,一边走一边嘟囔:还能不能一起愉快的玩耍了!苏味道转身对杜审言说:大概三百年后,我的后人中有个叫苏洵的,他和他两个儿子苏轼、苏辙并称「三苏」。杜审言微微一笑:我不必等那么久,我死之后,我家就会出一个诗坛的大牛!
这个大牛才是杜甫,他是杜审言的孙子。前文说过「杜甫怎么能说是优秀的诗人呢?」,老高认为对杜甫最低的评价也应该是伟大的诗人,30岁那年老高在心里把「伟大」前面加了个「最」,在「诗人」后面加了个「之一」,35岁那年老高把后面的「之一」划掉了。
历史书中杜甫那幅画像影响深远,后来大家填上了摩托、机枪、水桶还有美女,但都无法改变他那蒙娜丽莎一样的忧郁感。但其实年轻时的杜甫并不忧郁,日子相当滋润。证据是在他还没找到工作之前就可以四处旅游,现在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这一点。在洛阳闲逛时,杜甫遇到了刚刚被唐玄宗买断工龄的李白。那一年杜甫三十二,李白四十三,两人喝了不少老雪,「醉眠秋共被,携手日同行」。没喝够怎么办?后来又约上高适一起去游梁宋,飙马、打猎、继续喝老雪。酒席宴上,我想李白一定是话最多的,他应该会讲到孟浩然,讲孟浩然仕途的不如意。他也许会讲到王维,但评价不一定正面(李和王在长安抬头不见低头见好多年,但没留下任何交往过的记录)。他一定会讲到贺知章(贺知章和李白都是杜甫笔下饮中八仙的一员),讲贺知章金龟换酒,给他起外号叫「谪仙人」。话说贺知章给别人起的外号都很雅致,比如他曾叫一代大儒殷践猷为「五总龟」,这个殷践猷是「颜筋柳骨」中颜真卿的舅舅,阴阳、历数、医方、刑法无所不通,而「五总龟」,则是说龟千年五聚,问无不知也,相当于现在我们称某人为「活百度」。唐儒博识,堪为五总之龟说的就是这件事。
在牵强地植入这个典故之后,李白和杜甫就分别了,从此动如参商、不曾再见。他们彼此都不会想到,后来人会长久的把他们并列在一起,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最强组合。杜甫继续在长安漂了很多年,有一天,他的朋友圈被一件事刷屏了——安禄山造反!这件事影响了很多人,李白投奔永王因而获罪,高适投奔玄宗从此发达。而对杜甫而言,他的生活越发黯淡,而他的诗歌却开始夺目起来。他开始满怀深情的用诗歌去记录他所遭遇的一切,诸如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,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」这些沾染了现代价值观的评价老高不置可否,在老高看来,在安史之后,杜甫的诗中有了杜甫,这是好多大名鼎鼎的诗人终生未能做到的。老高讲到杜甫就又嚼上了炫迈,根本停不下来,但衡量下篇幅,就先说到这吧,这个人后面还会回来的。
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,独不写海棠,故称杜陵不作海棠诗。王禹偁(称)认为这是杜甫母名海棠,避讳之故,对此陆游表示不服,认为只是失传。但杜甫父名杜闲,诗中没用过「闲」字倒是真的。避讳是个很大的话题,简而言之,就是皇帝、圣人、尊长的名字都不能随便用。如刘秀时期,秀才被改成茂才;又如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,整本《史记》里把 「谈」都改成了「同」;更有甚者,李贺之父名「晋」,别人就抓住这点来毁他,让他不能考「进」士。韩愈替李贺鸣不平,写了篇《讳辩》,称「若父名仁,子不得为人乎」,掷地有声!然并卵。
两大名门(和象牙山村一样),不可能不懂避讳之说。王羲之的七个儿子分别叫王玄之、王凝之、王涣之(写「白日依山尽」的叫王之涣)、王肃之、王徽之、王操之和王献之,区分起来不比区分张馨予、张歆艺、张予曦、张雨绮更容易。事实上王羲之一辈人名中有「之」字的12个,子侄辈有22个,孙辈12个,曾孙13个,玄孙9个,五世孙4个。后来陈寅恪考证之所以不避讳因为他们都是天师道成员,这个「之」是暗号是徽章。这些「王X之」中最出名的是王羲之、王徽之和王献之,前两个后面都会讲到,晋士特奇,可比一斑之豹说的是王献之,王献之和他爹并称「二王」,小时候见门生们玩游戏,一眼便判断出胜负,门生们不服称其「管中窥豹」,王献之遂「拂袖而去」,空留下这两个成语。
张骏曾为槐树赋是误传,张骏前凉国王,倒是引进过槐树,但写《槐树赋》的是西凉的李暠。前凉和西凉都是五胡十六国之一,是与两晋并存的政权。
剩点篇幅说说青眼对白眉。青眼说的还是「哭穷途」的阮籍,第二章讲过的,他能为青白眼,对他看不上的人以白眼,惟嵇康造之,乃见青眼。
白眉说的当然不是白眉大侠徐良,这个白眉叫马良,当然也不是那个有支神笔的马良。他是三国时期蜀国重臣,眉间白毛。马良兄弟五人,分别叫马伯常、马仲常、马叔常、马季常(马良)、马幼常(伯仲叔季是固定的排序,老高很好奇如果有老六叫啥)。五人都有才华,但乡人都说「马氏五常,白眉最良。」白眉是不是最良老高不好判断,但名气肯定不是最大。因为那个老五马幼常,就是被挥泪斩了的马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