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八章 · 一先(三)|介子推的意外死亡

离对坎,震对乾,一日对千年,尧天对舜日,蜀水对秦川。苏武节,郑虔毡,涧壑对林泉。挥戈能退日,持管莫窥天。寒食芳辰花烂熳,中秋佳节月婵娟。梦里荣华,飘忽枕中之客,壶中日月,安闲市上之仙。(老规矩,读三遍,读着不顺溜的,翻翻第四、十、十三章,温习一下关于旧韵的知识)

寒食芳辰花烂熳,中秋佳节月婵娟。中秋节在第十四章讲过了,这一章我们重点讲讲「寒食」。

在孔子出生前85年,晋文公下令火烧绵山,介子推和他的母亲一同被烧死。

晋国上下把这件事儿定性为意外事件。首先,放火的目的是为了请介子推下山接受封赏,就如同扫黄打非的目的是为了净化社会风气一样正当;其次,放火的方式是三面烧山,你介子推要是早点配合,也就不至于后期火情失控。

但不管怎么说也是烧死了人,必要的事后公关还是要做的。首先,提出放火的当然不是英明神武的晋文公,而是一位不方便透漏姓名的临时工,对他的处理结果官方也没有宣布。其次,沉痛悼念介子推,改绵山为介山,立庙祭祀,并下令把介子推死难当天确定为「全国防火日」,举国禁火,只吃冷食,也就是后来的寒食节。

再后来因为「寒食」和「清明」接近,一个小长假也就够了,慢慢地,「寒食」就融入了「清明」。

让我们再把视线转回到「火烧绵山」这件事儿上。这里面其实还有很多谜团,比如介子推是不是真的曾经「割股奉君」,以及介子推是不是想接受封赏,但这些谜团在放火烧山这件事儿面前都不重要。

晋文公要找介子推有很多方法,「放火烧山」是当中对公权力最野蛮的运用,且不说山里还可能有砍柴的樵夫、采药的医生、春游的驴友,就是烧坏了花花草草也是不好的。

二千七百年后,我们在历史资料注定听不到那些弱势群体当年的呼喊,就如同老高这段议论,很快就会被大家所遗忘。所以,就说到这吧,老高是个文史方向的段子手,深度思考不是我应该做的。下面大家轻松些,了解一下,刚刚提到的那两个谜团。

让我们回到第四十一章,从那位春秋时期第一位霸道总裁齐桓公说起。

我们说过齐桓公早年曾经以「后备继承者」的身份在莒国政治避难。在晚年,他也曾收留了一位身份接近的避难者,晋公子重耳。

重耳的老爹是晋献公,献公的宠妃骊姬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当太子,陷害死了太子申生。重耳见势不妙,选择流亡,几经辗转来到齐国。

因为有着相似的经历,齐桓公对重耳非常优待。把出身王室的少女齐姜嫁给了他,还陪送了二十车嫁妆。

重耳的随行人员兴高采烈地安顿着这些嫁妆,这些人包括重耳的舅舅狐偃以及重耳的连襟兼女婿、「赵氏孤儿」的太爷赵衰。当然了,还有这位不起眼的介子推。

《史记》记载,重耳「有贤士五人」即赵衰、狐偃、贾佗、先轸、魏武子,出逃时「从此五士,其余不名者数十人」,介子推就是这不名者数十人之一。在重耳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里,介子推唯一的一场戏就很重口味。

话说重耳在流亡过程中,几天没吃东西,饿得发晕。介子推一咬牙,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,与野菜一起煮了一碗汤给重耳喝,重耳喝后,万分感动地说了一句话:...还...有...吗...

这句话当然是老高瞎扯的,但其实整个故事的可信度都不高。介子推「自割其股以食文公」最早出自《庄子》,庄子大家都知道,讲起故事来云山雾罩、天马行空、满嘴跑高铁。更关键的是从经验主义出发,在那个缺医少药、饥寒交迫的情景下,介子推在腿上割了块肉,还能跟着大伙奔波而忍住不死,老高认为很不科学。

好了,接着说重耳。重耳在齐国过得不错,直到诸子争位,把齐桓公活活饿死,重耳才被迫离开了内乱中的齐国,最终来到秦国,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成功复国。

在重耳东渡黄河,准备引来新生的时刻,介子推终于迎来了他在正史上的第一次出场。渡河之前,狐偃对重耳说:跟您艰苦创业这么多年,犯了不少错误,现在要上市了,我就先辞职了。重耳赶忙说:河伯作证,指定有你的原始股。说完投璧河中,以此为誓。

这本是一段很正常的对话,但介子推忍不了,觉得狐偃这么做是「为已功而要市于君…不忍与同位」,于是避开人群,自隐渡河。

可能是介子推隐藏得太好了,也可能是他本来就不起眼。成为了晋文公的重耳还真就把他忘了。

而在这之后,又出了一件怪事,晋文公的宫门口有人发帖,题目是《道德楷模为什么得不到封赏》,说什么「龙已升云,四蛇各入其宇,一蛇独怨…」。《史记》上说这帖子是介子推「从者怜之,乃悬书宫门」,老高倒觉得八成就是他自己写的。

当然不管怎样,晋文公面对汹涌的舆情,还是马上派人四处寻找介子推。而就在这个当口,介子推偏偏带着母亲躲进了蜿蜒数十里,谷深林密的绵山。后面的故事就是开篇的「火烧绵山」了。

后人把介子推塑造成有气节、守清贫的楷模。其实对于这两点苏武节和郑虔毡两个典故似乎更有说服力,苏武的故事我们在第九章讲过了,郑虔毡说的是唐人郑虔才学出众,其诗、书、画被唐玄宗誉为「郑虔三绝」。郑虔虽然名字叫「挣钱」,为官却极为节俭清贫,杜甫诗中说其:「才名三十年,坐落寒无毡」,后来便以郑虔毡作为文名很高却生活清贫的典故。

和苏武、郑虔比起来,老高觉得介子推就是完全不接地气的怪人。当然我们必须强调地是,对放火烧山这件事儿的评价,和介子推是个什么样的人,没有一丁点的联系。就算他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,也不应该就这么被稀里糊涂的烧死。

好了,连续这三章,老高说了太多的闲话,导致很多典故都没有讲,恰好下一章没什么像样的内容,我们再一并补上。

—END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