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五章·七阳(二)|诗人的 758 年

尧对舜,禹对汤,晋宋对隋唐。奇花对异卉,夏日对秋霜。八叉手,九回肠,地久对天长。一堤杨柳绿,三径菊花黄。闻鼓塞兵方战斗,听钟宫女正梳妆。春饮方归,纱帽半淹邻舍酒;早朝初退,衮衣微惹御炉香。

公元758年,安史之乱重创下的李唐王朝,刚刚被抬出了ICU . 肃宗李亨回到长安大明宫,大赦天下,改元乾元。

两年之前,曾经为玄宗传位撰写册文的贾至,时年40岁,担任肃宗的御用笔杆子,中书舍人。

心情不错的贾至在某日早朝之后,写了这样一首诗:

银烛朝天紫陌长,禁城春色晓苍苍。

千条弱柳垂青琐,百啭流莺绕建章。

剑佩声随玉墀步,衣冠身惹御炉香。

共沐恩波凤池上,朝朝染翰侍君王。

这首诗的名字叫做《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》,早朝初退,衮衣微惹御炉香就化用于此。

题中的两省是指中书省和门下省。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。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,门下省审议,尚书省辖六部负责执行。中书省、门下省合成两省或北省,近似于今天的中央办公厅;尚书省称南省,近似于今天的国务院。

此时的岑参43岁,在中书省任右补阙。杜甫46岁在门下省任左拾遗。补阙和拾遗皆分左右,左属门下,右属中书,职责全无差异,都是谏官,负责对朝廷决策的得失进行评论和建议。两人级别低于贾至,对上级这首充满正能量的诗歌,自然要唱和一番,也正好发挥强项。

岑参做《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官之作》

鸡声紫陌曙光寒,莺啭皇州春色阑。

金阙晓钟开万户,玉阶仙仗拥千官。

花迎剑佩星初落,柳拂旌旗露未干。

独有凤皇池上客,阳春一曲和皆难。

杜甫做《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》

五夜漏声催晓箭,九重春色醉仙桃。

旌旗日暖龙蛇动,宫殿风微燕雀高。

朝罢香烟携满袖,诗成珠玉在挥毫。

欲知世掌丝纶美,池上于今有凤毛。

此时的王维57岁,在太子的詹事府任太子中允,级别和贾至接近,也不在两省之列。但因为他之前曾做了安禄山的伪官,急于洗清自己「唐奸」的污点,因此也加入了唱和的行列。

王维做《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》

绛帻鸡人报晓筹,尚衣方进翠云裘。

九天阊阖开宫殿,万国衣冠拜冕旒。

日色才临仙掌动,香烟欲傍衮龙浮。

朝罢须裁五色诏,佩声归到凤池头。

这里先说明一下,次韵的唱和起于上一章讲过的元稹。所以我们看到这三首和诗,都自由用韵,只关注主题上的一致。

篇幅局限,我们对这四首诗就不逐一鉴赏了。施蛰存先生写过相关的赏析,还选录了明清七家的评语,认为「从七家论定来看,和诗之中,岑参三票、王维两票、弃权两票,杜甫不及格,岑诗的冠军地位,较王诗为稳。」

文无第一,武无第二。排名这种事,我们就不提了。

后面重点说说,其他人都在做什么?

在第十九章,我们曾经讲过盛唐天团。在758年,像贺知章、张说、张九龄、孟浩然这年长的一批都早已过世了。崔颢卒于754年,也避开了安史之乱的折腾。

「七绝圣手」王昌龄为了回乡避祸,就在两年前,被亳州刺史闾丘晓「所忌而杀」。

几个月前,闾丘晓因在睢阳之战中畏敌不进,贻误战机,被时任宰相兼河南节度使的张镐杖杀。临刑前,闾丘晓乞求说:「有亲,乞贷余名」,意思是有亲人需要奉养,以求不死。张镐怒言:「王昌龄之亲,欲与谁养?」。此时王昌龄泉下有知,亦可瞑目了。

高适在这两年一直很忙,由文人而为戎帅,以淮南节度使的身份平定永王李璘叛乱之后,又马不停蹄地参与了睢阳之战。

贾至写诗时,54岁的高适正值事业巅峰,深得肃宗器重,自然没必要去和下级官员们唱和。而且此时的高适,其实也有他自己的烦恼。

平定永王之乱的过程中,高适意外地发现,当年在一起壮游的好友李白居然也在永王的阵中,还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组《永王东巡歌》,反动宣传,证据确凿。

永王事败,李白入狱,写了一首《送张秀才谒高中丞》,放下身段求高适施以援手,但高适在空前复杂的政治格局中,无奈地选择了视而不见,袖手旁观。

最终,李白被判长流夜郎。贾至写诗时,李白已经在一片凄风苦雨之中,开始了他漫长的旅程。

好了,这段故事就讲到这里,其他的典故还得讲讲。

春饮方归,纱帽半淹邻舍酒 说的是阮籍醉酒,斜带乌纱的事儿,《声律启蒙》中关于阮籍喝酒的典故非常多,老高都讲絮烦了。

尧对舜,禹对汤。这是远古四位英明的帝王。舜和禹我们在第六章讲过,尧比舜早,曾传位于舜。汤比禹晚,灭夏建商。尧舜禹汤放在一起代指贤明君主,韦小宝没文化,总说成「鸟生鱼汤」。

八叉手,九回肠。九回肠是指因为忧愁,肠在腹中回转。司马迁在《报任少卿书》中说,自己因替李陵辩白而遭受宫刑,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」。

八叉手指两手相拱八次。宋人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记载,唐人温庭筠才思敏捷,吟诗作赋,双手互相交叉八次就写好了,时人称之为「温八叉」。

现在大家对「温八叉」的绮艳词风褒贬不一,黑温可以都称为「八叉黑」。

—END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