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七章·十四盐(三)|春风十里不如你

逢对遇,仰对瞻,市井对闾阎。投簪对结绶,握发对掀髯。张绣幕,卷珠帘,石碏对江淹。宵征方肃肃,夜饮已厌厌。心褊小人长戚戚,礼多君子屡谦谦。美刺殊文,备三百五篇诗咏;吉凶异画,变六十四卦爻占。

「镌刻好,每道眉间心上。画间透过思量。沾染了,墨色淌。千家文,尽泛黄。夜静谧,窗纱微微亮…」

霍尊这首 《卷珠帘》,据他自己说,歌名取自王勃的「画栋朝飞南浦云,珠帘暮卷西山雨」,但其实这句似乎不如杜牧的「春风十里扬州路,卷上珠帘总不如」有名。

关于杜牧,第五十七章讲李商隐的时候提起过。论年纪,杜牧比李商隐大了差不多十岁, 但因为李白比杜甫大,也只能合称「小李杜」。

「小李杜」在死后千年合体,生前却动如参商。据说在杜牧四十几岁的时候,两人才完成了第一次见面。这是一次偶遇,晚唐最耀眼的两位诗人,坐在河畔的石椅上聊了半天。回家后,李商隐写了两首诗赠给杜牧,但我们并没有看到杜牧的回复。

有人说,这是因为李商隐以牛党门生身份做了李党女婿,在两边名声都不好,所以杜牧不想和他深交。写第五十七章的时候,为了突出李商隐的困局,老高选取了这种说法。牛李党争贯穿了杜牧的一生,人到中年怕麻烦,也是常情。

但还有很多别的解释。

版本二:因为白居易。李商隐和白居易是忘年交,当时刚刚给白居易写了墓志铭。而杜牧则是白居易的高级黑,对元稹、白居易联手封杀其好友张祜的事情始终不能释怀。

版本三:大家都想多了,杜牧其实是有回复的。只不过杜牧其人对诗文要求甚苛,临死之时搜罗生前文章选定十之二三,剩下的都一把火烧了。当中很可能就有给李商隐的唱酬诗。

版本四:懒得回就不回啦,哥就是这么任性的。

杜牧「任性」是出了名的,他是一代名相杜佑之孙。和杜甫有点远亲,他们共同的祖先是第十二章讲过的杜预。

《唐才子传》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儿:杜牧23岁时作《阿房宫赋》,一经传播,天下文士「扬眉抵掌」共读之。

太学博士吴武陵为此向当届主考官崔郾强烈推荐,建议点杜牧做状元。

崔郾:第一已经内定了。

吴武陵:那就给个第五吧。

崔郾:大家都说杜牧这个人「疏旷、不拘细行」,但既然你老说话了,就这么办吧。

这段记录至少包含下面几个信息:一、杜牧年青时文采出众;二、杜牧年青时名声不好;三、唐朝考试有内幕…

杜牧进士及第后,被时任淮南节度使的牛僧孺带到了扬州,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,类似如今的上海。

而此时的杜牧正「美容姿,好歌舞,风情颇张,不能自遏」。于是留下了人们熟知的「落魄江南载酒行,楚腰纤细掌中轻。十年一觉扬州梦,留得青楼薄幸名」,以及点题的那首「娉娉袅袅十三余,豆蔻梢头二月初。春风十里扬州路,卷上珠帘总不如」。这也就是姜夔《扬州慢》中所谓的「豆蔻词工,青楼梦好」。

当然,杜牧最有名的诗,一定是那首《清明》。这首诗我姑娘三岁就会背,而且并不是我教的。

有人把这首诗的断句改成了「清明时节雨,纷纷路上行人。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,有牧童遥指,杏花村。」居然也毫不违和。

顺便复习一下讲过的知识。杏树是个神奇的存在,「杏坛」是教育业的,「杏林」是医疗业的,而「杏花村」是餐饮业的。

好了,现在我们再把刚刚支出去的王勃请回来,顺便把唐诗的主题收束一下。

一般来讲,我们把唐诗的分期定义为初唐、盛唐、中唐和晚唐。

初唐诗人中影响力最大的,就是以王勃为首的初唐四杰(王杨卢骆)再加上一个陈子昂。

杨炯:论知名度,我的「宁为百夫长,胜作一书生」好像还不错。

王勃:切!还不如的我的「况属高风晚,山山黄叶飞」呢。

卢照邻:小王,哥的「得成比目何辞死,愿作鸳鸯不羡仙」流传的怎么样?

王勃:总不如我的「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」。

陈子昂:小弟的「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」也算脍炙人口了吧?

王勃:真能比的过我的「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」?

骆宾王:鹅鹅鹅…

王勃:呃…呃…呃…

刚才提到这五位初唐名家,年龄差大致是三十岁。

而到了盛唐,王昌龄、李白、王维、高适、崔颢、杜甫、岑参,这七位的年龄差只有十七岁。如果刨去稍晚的杜甫和岑参,前五位的年龄差居然只有六岁。盛唐之盛,从这个侧面也可以体现。

中唐的星光密度也很大。韩愈、白居易、刘禹锡、柳宗元、元稹、贾岛,这六个人的年龄差,也不过只有十一岁。

晚唐主要就是杜牧和李商隐了。前面各种猛人写得太狠,把温庭筠都逼去写词了。其实温庭筠的诗句也有不错的,比如「鸡声茅店月,人迹板桥霜」。

好了,关于唐诗,先到此为止吧。石碏对江淹,还得讲讲。

石碏(确)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,其子石厚帮助公子州吁弑杀了州吁的父亲卫桓公。石碏设计诛杀了州吁和石厚。《左传》中称其「大义灭亲」,纯臣也。

石厚:爹,为何坑我?

石碏:谁让你帮人坑爹!

江淹,南朝人,早年梦见有神人给他一只五色彩笔,自「梦笔生花」后文思如涌,成为一代辞赋大家,最有名的当属《别赋》和《恨赋》。

中年以后,江淹又做了一个梦,说晋人郭璞把那只五色彩笔要了回去,从此文章失色,时人谓之「江郎才尽」。

这种故事,一看便知是穿凿附会。其实下面这段史实最能解释为何「江郎才尽」。

说话南齐大将崔慧景造反,叛军围困建康,城内士族纷纷投奔叛军,只有江淹称病不往。崔慧景兵败,江淹未受牵连。

后来,萧衍造反攻打建康,大家都吸取教训,安之若素,却唯独江淹脱去官服,一溜烟投奔了萧衍。萧衍大胜,建立梁朝,重用江淹。

一到中年,人生的重心全落在如何安家立业上,写不出好东西,真的很正常。

—END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