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 · 二冬(一)|一个叫冯妇的猛男

前三章推出后,有好多人反映说看不懂。老高觉得你还是没有去读《声律启蒙》的原文。老高写的是教辅,《声律启蒙》是教材,不看教材只看教辅自然会一头雾水。现在京东、亚马逊这么方便,还是买一本吧。

春对夏,秋对冬,暮鼓对晨钟。观山对玩水,绿竹对苍松。冯妇虎,叶公龙,舞蝶对鸣蛩。衔泥双紫燕,课蜜几黄蜂。春日园中莺恰恰,秋天塞外雁雍雍。秦岭云横,迢递八千远路;巫山雨洗,嵯峨十二危峰。(老规矩,读三遍)

题目从「一东 N」进展到「二冬 N」,就有必然说说韵部了。「东」是从第一个韵部选出的人大代表,「冬」则是第二个韵部选举产生的。那么大家就要问了,「东」和「冬」的读音都一样,为啥会代表两个韵部,所以,有必要讲讲韵部的问题了。

老高始终认为「韵」是具有自然科学属性的,某些字放在句尾会入「韵」,只和这个字的读音有关系,完全不需要人为划定的韵部,对押韵的判断甚至不需要识字。当一段文字押韵后读起来会更加顺畅和谐,更利于诵读和咏唱,也便于记忆和流传。所以无论是传统戏剧还是流行歌曲甚至是什么 rap,绝大多数都是押韵的。

在相声、小品舞台,用押韵充包袱的也比比皆是。赵大叔当年的成名之作《相亲》有半数以上是韵文,说明他当时还没有摆脱拉场戏的影响。「这些儿女全盘忤逆不孝,就许他年轻人打情骂俏,连搂带抱,老年人就得一个人干靠。」这段听起来就是押韵的,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句尾的孝、俏、抱、靠的韵母都是「ao」,也就是说把韵母一样的字放在句尾就会有押韵的感觉,而押韵的字就叫韵脚。那有人要说了「二位老人辛苦半辈,为了儿女收紧苦累,儿女安排近日相会,祝福二老成双配对」,韵脚「辈」、「累」的韵母是「ei」,而「会」、「对」的韵母是「ui」,听起来也很押韵啊?恭喜你会抢答了。的确,韵母相近的字放在一起也会有押韵的感觉。

那么,下一个问题来了,什么样的韵母算做相近?这个问题其实就是韵部的问题。

关于这个问题,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规范。比如在戏剧界一直广泛使用十三辙。在早些年的北方说唱中开篇是需要报辙口的,比如「各位请落座,您来听我言,十三道大辙学徒我唱言前」、 「各位请落座,您来听我讲,十三道大辙学徒我唱江阳」、,这里的「言前」、 「江阳」就是辙口,也就是韵部。十三辙很宽松的,不分平仄,也没有韵字表,全凭创作者根据字的读音自行掌握。有一段大鼓书对十三辙做了大体的归纳和示范,全文问度娘,这里就简单引两段「正月里来正月正,刘伯温造了北京城,能掐会算的苗广义,未卜先知是李淳风,诸葛亮能把那东风借,斩将封神是姜太公(中东辙);二月里来百草儿发,三贬寒江樊梨花,穆桂英大破天门阵,替夫夺印的戈红霞,手持大刀那是王怀女,刘金定报号她把四门杀(发花辙)」。早年间的创作人文化程度不高,写本子又要合辙,说以经常写写就「没辙」了,就要「找辙」,所以就留下了「翻身上了马能行」、「一脚踢你在地溜平」这样文理不通的句子。

十三辙的主要使用人群是艺人,可以说是文艺界的一种行业标准。这个标准比较宽泛,文人们是不屑用的。文人有自己的国家标准,它就是平水韵。

平水韵是由宋末刘渊率先刊行的,因为刘渊是山西平水人,所以大家叫它平水韵。平水韵的前身是隋朝的《切韵》和北宋的《广韵》,其主要解决的都是全国统一考试的问题。要知道古时候没有普通话这一说,因为没广播没电视,所谓官话的传播力也就极其有限。来自天南海北的举子们操着各自的方言来考试,别的科目也就算了,单作诗这一科,就会造成很大的混乱。每个人都可以说他写的诗在他家那里是押韵的,你就根本无从查证。所以只能是确定一个国家标准,不管你自己怎么念,只要是写诗就得按这个来,要不就给你判零分。应试教育的导向力向来是强大的,在此之后,平水韵就成了诗人作诗的标准和孩子们蒙学的必修课。

平水韵较《切韵》、《广韵》裁并了一些韵部,但比十三辙而言,还是复杂得多。现行的平水韵106个韵部,只平声韵部就有30个,每个韵部列明韵字若干,诗的韵脚只能从同一韵部中选(有首句借临韵的特例)。由于近体诗要求押平声韵,所以对平声韵的记忆就变得十分重要,一旦出韵是要被判零分的。但韵字表很长很长,机械背诵无疑变态之举,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帮助记忆韵部的教辅书,我们讲的《声律启蒙》便是其中的最好的一本。

当然,平水韵从诞生开始就面临着与实际语音脱节的问题,近些年演变成新旧韵之争,作为新旧韵之争的积极参与者,老高决定把这一话题放在后面慢慢谈,剩下的篇幅讲一讲本章涉及的主要典故。

先说叶公龙和冯妇虎。叶公龙就是「叶公好龙」,说得是春秋楚国一个叫叶子高的人,号称喜欢龙,真龙来了却害怕的故事。这个词有些人把它当成好高骛远来用,这不太准确。冯妇虎这个词一般用作「再作冯妇」,用来比喻重操旧业。有人问,这「冯妇」是何等奇女子?你错了!不奇吗?不是奇不奇的事,因为他根本就不是女子!而是一个剽悍的男人,他有个特长是打虎,注意是特长!这个故事出自《孟子》,说打虎斗士冯妇后来立志成为一名善士,宣称不再打虎了。有一次众人把虎围起来却解决不了,就来找冯妇。冯妇一时技痒挽起袖子就下车,受到了士人们的鄙视。鄙视他什么呢?大抵是放弃了自己的追求和原则,用流行的话说就是放弃了做善士的「初心」。

一个大老爷们叫冯妇很是让人无语。还有那个给荆轲做匕首的哥们居然叫徐夫人,同样怪怪的还有革命先烈萧楚女。也有很多女人男名的,比如晚唐诗人鱼玄机,听起来像个老道,冯玉祥夫人李德全,听起来像个公公。现在很多人读龙应台,有多少人知道她是个女的。二个字的姓名就更加不好分辨男女了,比如周鹏,有一个男周鹏在CBA闹转会,还有个唱歌的女周鹏,可能也觉得这个名字怪怪的,于是改了一个更怪的名字,叫萨顶顶。

秦岭云横,迢递八千远路,有请在第一章中客串出场过的韩代市长。这位韩愈大人曾有一段支边的经历。话说做官越大越迷信,唐宪宗信佛要去迎佛骨。臣子们都纷纷点赞,只有韩大人回复说迎了佛骨「运祚不长」。唐宪宗大怒,本来要直接把韩大人拉黑的,经大家劝阻贬去做了潮州市长。大家要问了,广东潮州啊,怎么算贬去支边呢?没有空调、没有风扇,你再想象一下。于是途中韩愈就写下了这首很有名的诗「一封朝奏九重天,夕贬潮州路八千。欲为圣明除弊事,肯将衰朽惜残年。云横秦岭家何在,雪拥蓝关马不前。知汝远来应有意,好收吾骨瘴江边。」秦岭云横,迢递八千远路就是从这首诗化用而来的。

韩诗有名,不如韩文有名。韩愈素有「文章巨公」和「百代文宗」之名,居唐宋八大家之首。这当中主要功绩是其倡导的古文运动。通俗的说,南朝以来,文化人都喜欢写腻腻歪歪的甄嬛体,韩愈则倡导大家说人话,讲求「务去陈言」、「文从字顺」。韩愈的文章在当时就及其有名,以至于很多找他为先人写祭文,他也靠这个赚了不少钱。祭文之中有一篇《祭十二郎文》是写给他亲侄子的,苏东坡曾说「读《出师表》不下泪者,其人必不忠,读《陈情表》不下泪者,其不孝,读《祭十二郎文》不下泪者,其人必不友。」老高一次都没下泪,好怕怕!

「师者,传道授业解惑」听过吧?「业精于勤荒于嬉,行成于思毁于随」听过吧? 「书山有路勤为径、学海无涯苦作舟」总听过吧?都是这位韩大人说的。

韩大人还有一句名言「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」。说的是河北京津一带自古就有很多慷慨重义、悲壮高歌的豪杰。老高谨以此献给在8.12天津爆炸事故中英勇奋战的消防、武警官兵们。英雄不朽,无限致敬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