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二章 · 三肴(二)|找个借口好打人

蛇对虺,蜃对蛟,麟薮对鹊巢。风声对月色,麦穗对桑苞。何妥难,子云嘲,楚甸对商郊。五音惟耳听,万虑在心包。葛被汤征因仇饷,楚遭齐伐责包茅。高矣若天,洵是圣人大道;淡而如水,实为君子神交。(老规矩,读三遍,读着不顺溜的,翻翻第四、十、十三章,温习一下关于旧韵的知识)

欧洲杯低开高走、渐入佳境,场外球迷也干柴烈火,打得不亦乐乎!

俄罗斯球迷在和英格兰球迷的冲突中彻底亮了,这让他们的老大普京都经不住要念叨念叨:「球迷之间发生殴斗,总是件不光彩的事。但我真心不解,说俄罗斯二百多名球迷痛扁一千多英格兰球迷,他们是怎么做到的?」这语气与其说是质疑,不如说是傲娇!

还好,英国人都在忙着投票,要不然,没准儿上升为一起外交事件。

事实上,比外交危机还严重的例子都有。比如1969年6月,在世界杯中北美区最后一张门票争夺战中,萨尔瓦多3比2险胜洪都拉斯。随后在洪都拉斯发生大面积殴打、驱逐萨尔瓦多移民和抢掠财产的暴力事件,两国进而爆发战争。

这场战争后来被称为「足球战争」,但其实深层次的起因还是双方那些陈年旧账,球迷冲突不过是天上掉下来的借口而已。

古往今来战争连绵不绝,打仗的借口也是千奇百怪。葛被汤征因仇饷,楚遭齐伐责包茅说的就都是找个借口好打人这点事儿。

葛被汤征因仇饷中的「汤」说的是大名鼎鼎的商朝开国之君,成汤。

成汤初为商侯时,大夏王朝早已在暴君桀的折腾下风雨飘摇。于是野心汤开始积蓄粮草、训练军队,准备打怪升级,统一天下。

而文中的「葛」是一个国家,紧邻商国西部,是夏桀的心腹耳目,也是阻挡成汤西征的第一个障碍。怎么说,都是「消夏」游戏的第一关。

既然非打不可,总得给人个理由先......

这是两国交战,总不能用「你瞅啥」或者「你咋不带帽子呢」这种简单粗暴的借口吧?

成汤和重臣伊尹琢磨半天,最后派人去问葛国元首葛伯一句话:「你咋不祭祀祖先呢?」

我想葛伯的心里一定是凌乱的:我祭不祭祀祖先,和你们有关系吗?

然而,面对强大的商国,宝宝心里苦,但宝宝不敢说......于是葛伯找了个理由应付下:我们穷啊,没肉没米,祭祀不起。

成汤如天使般回复:酱紫啊!好可怜哦!放心,没肉给送肉,没米帮你种米!

葛伯心里再次凌乱:天上掉馅饼,不会是电信诈骗吧?

果不其然,几天后成汤挨圈发视频,声泪俱下地说:葛伯,你个臭不要脸的!给你祭祀用的牛羊,你自己都吃了,派人去帮你种米,连给农夫送饭的孩子你都抢,还把孩子都杀了,是人不?我要......代表月亮消灭你!

大家并没有看到葛伯的辩解,被消灭的人没有发言权。通过炮制「葛伯仇饷」,成汤摸索出了一套操控舆情的办法,保证自己始终自带正义光环,民望之,若大旱之望云霓。

对句说的则是第四十一章讲过的齐桓公。《左传》记载,鲁僖公四年,齐桓公带着一帮小弟去打蔡国。但蔡国实在太「菜」了,一看风大就扯呼。齐桓公一帮人没活动开筋骨,决定找条汉子抻巴抻巴,他们选中了虎背熊腰的楚国。

楚王赶紧派使者带话:「君处北海、寡人处南海,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」,打我,给个理由先?

一片尴尬声中,还得我们的老熟人管仲往前冲:楚国好几年没给周王进贡包茅了,王室祭祀时没法漉酒请神,不打你打谁?

这回轮到楚王使者凌乱了:你们来了一大帮人,敢情就为这点事儿,以后咱们按时进贡就是了。这就是所谓的「楚遭齐伐责包茅」,理由不太充分,这场架最终没有打起来,倒是火了「风马牛不相及」这个语典。

接下来我们讲讲何妥难,子云嘲。何妥是隋代经学家、音乐家,对《周易》、《孝经》、《庄子》都有专研,学问极好,就是人不太厚道。何妥有个同事叫做元善,学问通博程度都不及何妥,但元善「风流酝藉,俯仰可观,音韵清朗,听者忘倦」,说白了就是会讲课,抓得住人,适合上百家讲坛,所以名气上压过了何妥。何妥心中不忿,总想找机会羞辱下元善。

元善面对何妥其实也心虚。有一次,他要讲《春秋》公开课,专门私下找何妥说:「名望已定,幸无相苦」,希望何妥别刁难自己。何妥口头也应承了,然而在公开课上果断翻脸,引古今滞义为难元善,因为「何妥难」,早翻过的小船就彻底沉了。

子云嘲说的是西汉文学家扬雄,字子云,与司马相如、班固、张衡并称汉赋四大家。

扬雄是位山寨大师,早年作《长杨》、《甘泉》、《羽猎》诸赋,风格模仿司马相如的《子虚》、《上林》,其后仿《论语》作《法言》,仿《周易》作《太玄》,都称得上是极品高仿。他还作了一篇《解嘲》,为自己的山寨行为辩护,这份辩护本身,倒是一篇上佳的原创。

扬雄这个人,在南宋之前,出镜率挺高,形象也比较正面。「寂寂寥寥扬子居,年年岁岁一床书」、「南阳诸葛庐、西蜀子云亭」这些名句当中都提到扬雄。司马光甚至认为扬雄是孔子之后第一人,「孔子既没,后知圣人之道者,非子云而谁?孟(子)荀(子)殆不足,况其余乎?」可见其文化地位之高。

但一切都因为朱熹在《资治通鉴纲目》中的六个字改变了。「莽大夫扬雄死」表面上就是记录了扬雄的死亡时间,但《资治通鉴纲目》纲仿《春秋》、目仿《左传》。所谓春秋笔法、一字褒贬,沾上「莽」字就宣判了扬雄人品的死刑。

这个「莽」就是王莽,王莽是篡位夺权的反面典型,跟他混的自然都不是什么好人。扬雄不但跟着王莽混,还写了篇《剧秦美新》的软文,为王莽篡汉立新「洗地」,所以有朱熹这「莽大夫」三个字定调,扬雄的正面形象就彻底被颠覆了。

《三国演义》诸葛亮舌战群儒一节,诸葛亮曾经提到「且如扬雄以文章名世,而屈身事莽,不免投阁而死,此所谓小人之儒也。虽日赋万言,亦何取哉?」可见在明人罗贯中的眼中,扬雄已经彻底负面了。

罗贯中的艺术加工,害得诸葛亮还得在九泉之下找扬雄解释:哥,那些话都是小罗瞎写的,我可没说过!

扬雄拉住诸葛亮的手,激动地说:谢谢兄弟理解!

诸葛亮:小罗就能瞎扯!哥,你虽然屈身事莽,的确是小人之儒,但投阁(扬雄因受刘歆之子株连,拒捕跳楼)那回也没死成啊!你看,小罗就能瞎扯!

扬雄:(屏蔽脏话三百字) —END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