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三章·十三覃(二)|直男癌与话痨
将对欲,可对堪,德被对恩覃。权衡对尺度,雪寺对云庵。安邑枣,洞庭柑,不愧对无惭。魏征能直谏,王衍善清谈。紫梨摘去从山北,丹荔传来自海南。攘鸡非君子所为,但当月一;养狙是山公之智,止用朝三。
本章原文提到两个人:魏征能直谏,得的是直男癌;王衍善清谈,得的是话痨。
魏征这个人,稍微有点文化的都知道。在历史课本里,他是直言敢谏的名相;在《隋唐演义》中,他又是「贾家楼四十六友」的大哥;《西游记》写得就更玄乎了,分分钟在梦里斩了泾河龙王。
但关于这个人,还是有几个问题需要掰扯一下的。
第一,是魏征?还是魏徵?
这个问题看起来有点无厘头,但其实真的不是很好回答。在简体出版物中,用「魏征」或者「魏徵」的都有,说明这名字的确有些特殊性。
问题就出在「徵」字的双重国籍上。
单一国籍就简单了。比如赵云,他本来叫「趙雲」。但你翻开现代汉语字典,会发现「趙」和「雲」两个字都已经被关在括号里面了。它们在简体字国度里没有合法身份,所以我们只能写作赵云,谁也不会多想。
而「徵」字不一样。「徵」与「征」,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字,形音义没一样是相同的。但是在简化过程中,我们强行把绝大多数意义的「徵」,都简化成了「征」。却唯独将「宫商角徵羽」的「徵」保留下来,读音同「纸」。也就是说「徵」字在现代汉语字典的括号外面还存在,可以在简体字国度里永久居留。
正因为如此,才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。对此老高的观点是,既然简体字体系中,「徵」字只有「五音之一」这么一个意思,那么就应该写成「魏征」。这是对既定事实的一种尊重,不必去深究它是否合理。
顺便提醒下,繁体字绝对是一大坑。不服的可以去搜索一下车祸现场版的德云社家谱,还有毕姥爷当年赠给潘晓婷的「玖球天後」。
在诗词论坛中,一直也流行繁体发帖,有些一看就知道是用 word 转换的,讹误频出,何必呢?
好了,说第二个问题,魏征是不是名相?
这个答案是肯定的。
「名」不是问题,魏征两个字在中学课本里明晃晃地摆着,争议焦点在于他是不是「相」。
魏征的确没做过什么「宰相」、「丞相」这样带「相」字的官。但这不是老魏不争气,唐初压根不设「宰相」、「丞相」,你让他怎么当?
唐因隋制,把相权拆分了。中书省的中书令、门下省的侍中、尚书省的尚书令共议国政,有点像现在的政治局。后来因为李世民曾经做过尚书令,这个职位就永久空缺了。于是尚书省的左右仆射补进常委,此外还有诸如参知政事,同平章事,同中书门下三品,知某某事的也都是常委,这些人都可以称为「相」。
魏征是做过门下省最高长官侍中的,而且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中,魏征高居第四,夹在杜如晦和房玄龄之间,那两个都世称名相,所以魏征称「相」实至名归。
第三,魏征是不是直男?
怎么说呢?不仅仅是。
据《贞观政要》记载,魏征向李世民面陈谏议就有五十次,呈送奏疏十一件,一生谏诤多达「数十余万言」。其次数之多,言辞之切,态度之坚,都可以看出他的确是个直男,而且是直男癌。
但如果仅仅如此,他就算有九条命都不够李世民砍的,又如何能成为一代名相?只能说,魏征是个超会说话的人。他专注黑君十几年,能活下来,还能让李世民时不时点个赞,绝对不是光靠「直」就可以的。
举个例子,魏征开始是帮李建成的,李建成玄武门被杀后,李世民找到魏征,问他「离间我兄弟,何也?」
这道题非常难!
「我什么也没做过…」,这意味着你是个废物;
「那是我一时糊涂…」,这意味着你是个软蛋;
「你这个弑兄欺父的败类…」,这意味着你是个死尸,还不一定是完整的。
魏征的回答是:太子若能听从我的建议,就不会死于今日之祸。
这是个很完美的回答。它透露出以下几个信息:第一,我有错但我有用;第二,李建成不会用;第三,你呢?
于是,李世民「器其直,无恨意」。
好了,魏征是个大熟脸,咱专挑点冷门的,就讲到这吧。
下面说说,话痨王衍。
王衍是琅琊王氏一员,和前面出现过的王戎、王敦、王导是同族兄弟。曾有人在拜访王衍时,恰逢王戎、王敦、王导在座。回家后逢人便说:「今日之行,触目见琳琅珠玉。」
自家这几个兄弟也非常赞赏王衍,王戎说他是「风尘外物」, 王敦称其处人群中,如「珠玉在瓦」,王导则称之如「岩岩清峙,壁立于仞。」
但也有人不看好他,比如第八十章讲过的山涛,和第十一章讲过的羊祜。 山涛见到他后说:不知道是哪位老妇人,生此宁馨儿!「然误天下苍生者,未必非此人也。」羊祜也曾对宾客说: 王衍现在因为盛名而居高位,「然败俗伤化,必此人也。」
山涛和羊祜都是靠谱的人,他们看不上王衍主要是因为他太能白活,成天清谈玄理。而且还没个准谱,发现错了随即改更,世号「口中雌黄」。所谓「雌黄」就是一种矿物,相当于古代的修正液。
后来有人,把西晋灭亡归罪于王衍这帮人的「清谈」。怎么说呢,这个锅太大了,王衍们背不动。关键还是你们司马一家撕得太凶,否则,兵精粮足的,何至于被五胡乱华。
攘鸡非君子所为,但当月一。典出《孟子.滕文公下》,说的是有官员问孟子:10%所得税和零关税政策,今年就不实行了。可以先减轻一些现行税率,等到明年再说,怎么样?
孟子就做了一个类比:有个人每天都攘(意偷音壤)邻居的鸡,大家指责他非君子所为。小偷却说,我承认自己不对,但请准许我每月偷一只,明年再彻底不偷。
孟子旨在说明:如果知道哪些事是不该做的,就应该赶快停止,「何待来年?」但这样多少有点理想化了,有些事情还是要有个过渡期的,比如戒烟,或者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。
养狙是山公之智,止用朝三。典出《庄子.齐物论》,这也是「朝三暮四」的来历,「狙」就是猴子。
话说山公养猴,每天早晚都给猴子四颗橡实。后来橡实不足,就和猴子商量,「早上三个晚上四个,行不」,众狙皆怒;「那好,早上四个晚上三个,行不」,众狙皆悦。
其实,我们现在很多人还在犯这种错误,比如旅行社说成本太高得涨价了,「团费一万」,大家都嫌贵不去;旅行社就得说「团费还是五千」,结果人去得乌央乌央,然后,就是购物…购物…购物…
—END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