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四章·十蒸(二)|苏 perstarII
儒对士,佛对僧,面友对心朋。春残对夏老,夜寝对晨兴。千里马,九霄鹏,霞蔚对云蒸。寒堆阴岭雪,春泮水池冰。亚父愤生撞玉斗,周公誓死作金縢。将军元晖,莫怪人讥为饿虎;侍中卢昶,难逃世号作饥鹰。
关于苏perstar,前面已经讲过一章了。之所以出第二季,是因为既然讲词,就实在是绕不开他。
自六十一章讲词以来,我先后讲了温庭筠、李煜、柳永和晏殊。四人之中,温庭筠、李煜和晏殊虽然境界有异,但按当下流行的婉约、豪放二分法,都属于婉约一路,而且是「纯婉」。
柳永,一直以来也是被归为婉约派的,但其实他有不少「渐霜风凄紧,关河冷落,残照当楼」的「健笔」。即使是艳科之作,诸如前面讲过的「酒力渐浓春思荡,鸳鸯绣被翻红浪」,露骨得狠,哪里讲什么婉约。非要收编,那也是「伪婉」。
「伪婉」是对「纯婉」的第一次反动,原因是之前的「纯婉」以「令」为主打形式,以「雅」为主导风格,以「情」为主要内容,腾挪空间相当狭小。再加上温庭筠、冯延巳、李煜、晏殊、欧阳修这帮人打样儿打得太狠,后来者很难接得住。
于是职业填词、面向工薪的柳永出现了。辅令以慢,破雅趋俗,在形式和风格上尝试突围。应该说,柳永的尝试是成功的,粉丝数不会骗人。
但专家和大众向来就是两种生物,在专家眼里柳永词「言多近俗,俗子易悦」,「不知书者尤好之」。从古及今,话语权永远在专家一边,由于专家阵营的拒绝和排斥,导致「伪婉」一路后继乏人。
顺嘴插一句,当年德云社能在专家围城的局面下杀出,实属不易。可惜,自郭于以下,贱浪骚俗,渐行渐远。
话题拉回来,柳永的突围,主要是在形式和风格两向的二维拓展,为词赢得的腾挪空间有限。所以一直到柳永、晏殊、欧阳修相继谢世,词依旧还是「诗馀」,和诗文相比是「小道」,属于娱宾谴兴的「艳科」。
像晏殊、欧阳修这样的大家,写起词来都遮遮掩掩,不断声明这不过是「谑浪游戏而已」。
第一个从理论意识上要将词纳入士大夫主流文化,致力于诗词平等对话的人物,就是苏轼,苏perstar。
之前我们讲过,苏轼是「文诗词书画」五栖巨星,千年一遇的全才。但其开始写词却是在欧阳修谢世那年,其年35岁。
苏轼对词的革新,一言以蔽之,曰「以诗为词」。也就是诗怎么写,词就怎么词,在内容向上做三维拓展,不但言情,而且言志。
何为言情?何为言志?这么说吧!「我爱你」就是言情,「我爱你中国」就是言志。
「我爱你中国」这种题材过往都是用美声或者民族唱法来表达,汪峰开始尝试用摇滚,这就是汪峰对摇滚的贡献;言志过往都是用诗,苏轼开始以词言志,这就是苏轼对词的贡献。
比如这首早期的《江城子.密州出猎》,「老夫聊发少年狂,左牵黄,右擎苍,锦帽貂裘,千骑卷平冈。为报倾城随太守,亲射虎,看孙郎。酒酣胸胆尚开张。鬓微霜,又何妨!持节云中,何日遣冯唐?会挽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,射天狼。」
虽然多少有点老干,在苏轼的作品中算不得上乘。但内容上已经摆脱了倚红偎翠和伤情羁旅,注入了浓烈的士大夫意识和诗人情怀。
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认为,「词至李后主…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。」其实,李煜之词境界虽高,但却属于账号绑定版。他那大起大落的人生不具有可复制性,晚期词境界之高没法大面积推广。真正「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」的任务其实是苏轼完成的。
《水调歌头.明月几时有》和《念奴娇.赤壁怀古》是苏轼词的两大代表作,「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」,「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」,笔力之雄健,境界之旷达,全无窠臼,自成一家。
南宋人俞文豹在《吹剑录》中记载,苏轼曾请善歌者比较一下苏词和柳词,善歌者对曰:柳郎中词,只好十七八女孩儿,执红牙拍板,唱「杨柳外、残风晓月」。学士词,须关东大汉,执铁板,唱「大江东去」。
所谓「豪放」一路,遂开先河。当然,此路并非平坦,初时应者寥寥,讥讽者倒是不少。好在苏轼十项全能,不影响他的长期当红。
时人多以结交苏轼为荣,但对他完全无感的人却也还是有的。
有一次,苏轼曾请黄庭坚引荐,想拜会一个人。此人小他一岁,也以填词闻名于世。面对苏perstar扑面而来的诚意,此人冷冷作答:「今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,亦未暇见也。」意思就是:想见我的人多了,你算老几?
此人就是前章铺垫过的晏几道。晏殊死后,晏家家道中落。虽然晏殊还留下了相当丰厚的人脉资源,但毕竟人走茶凉,加之晏几道性情孤傲,所以终其一生,仅做到通判这类小官。
晏几道不见苏轼,一方面是缘于其官二代加词二代的矫情,一方面也可能是缘于对苏轼词风的不满。
晏几道专心于词,传世唯《小山词》一卷,存词260首。其中除慢词三首,其余均为小令。形似花间,神通南唐,固守着「纯婉」的血统,始终保持着一种高贵的执拗。
晏殊挤兑柳永,晏几道无视苏轼,雅与俗,承于变,道不同不相为谋。
晏几道的代表作是这首《临江仙》,「梦后楼台高锁,酒醒帘幕低垂。去年春恨却来时,落花人独立,微雨燕双飞。记得小苹初见,两重心字罗衣,琵琶弦上说相思。当时明月在,曾照彩云归。」
「落花人独立,微雨燕双飞」是五代翁宏成句,「当时明月在,曾照彩云归」也是从李白那里化用而来的,但没有什么人说三道四。这说明如果文章整体写得好,偶尔抄别人两句,也未必有人说你。
好了,按惯例,还得讲讲本章的典故。
亚父愤生撞玉斗 中的亚父就是项羽的谋士范增。鸿门宴上,刘邦脱身后托张良向项羽赠白璧一双,向范增赠玉斗一对。项羽欣然受璧,范增拔剑怒撞玉斗,愤然曰:夺项王天下者,必沛公也!
周公誓死作金縢 说的是周武王病时,周公祈祷愿代死,史官录其誓词藏于金縢之柜。后来周公摄政,成王见疑。又后来,成王打开金縢之柜,方知周公忠勉。
将军元晖,莫怪人讥为饿虎;待中卢昶,难逃世号作饥鹰。 一笔带过,北魏宣武帝元恪时期,右卫将军元晖、侍中卢昶,贪婪专横,人称「饿虎将军、饥鹰侍中」。
千里马,九霄鹏, 本没什么可讲的。老高倒是想起了李霄鹏。2001年十强赛,是他一射一传帮助国足首战3:0大胜阿联酋的。
那时候,郝海东、范志毅还都在,李霄鹏算不得什么大牌。只是如今看到国足那「弱不禁风孬种的样子」,倒是真有点想他了。 —END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