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八章 · 五歌(一)|我的学诗之路
山对水,海对河,雪竹对烟萝。新欢对旧恨,痛饮对高歌。琴再抚,剑重磨,媚柳对枯荷。荷盘从雨洗,柳线任风搓。饮酒岂知欹醉帽,观棋不觉烂樵柯。山寺清幽,直踞千寻云岭;江楼宏敞,遥临万顷烟波。(老规矩,读三遍,读着不顺溜的,翻翻第四、十、十三章,温习一下关于旧韵的知识)
这一章典故不多。饮酒岂知欹醉帽,观棋不觉烂樵柯分别说的是晋人阮籍和王质,我们先后在四十七章和四十九章讲过。现在已经讲到了五十八章,整部书的中部即将完结,趁着这章没典故可讲,把许给大家的,都争取兑现了。
老高的口号是:挖坑必填是美德。
之前说过,中部主要讲旧体诗的鉴赏和创作,关于鉴赏已经讲了不少了,这章老高就现身说法,和大家谈谈旧体诗的创作。
郑重声明,老高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写旧体诗的高手,今天所写的内容,大体有一成是经验,三成是教训,剩下六成,都是为了凑篇幅兑的水。
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是简单。因为简单,它就解决不了太多问题。诸位如果有兴趣学写诗,可以去找徐晋如兄《大学诗词写作教程》这类相对复杂一点的书来看,虽然它们同样解决不了太多的问题。
一、绕不开的格律
我生长在一个东北小镇,记忆里没有懂诗词的人。十一、二岁时,我开始喜欢上旧体诗词,并尝试着写一些朗朗上口的东西。未涉网络时,还颇有些自豪感。我想很多人初涉网络时,心态大抵如此。
上网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,就是有人跳出来告诉我:「你写的东西不合诗词格律。」
「我的天啊!你内容都不看看,直接就说我不合格律,你要疯啊!」这让我非常反感,于是找许多堂而皇之的理由倔强地反击,说什么不能因律害意,影响表达。或者干脆在自己的「诗词」前面标上「非格律诗」、「古体」、「自度曲」云云。
你问我为什么会有这么激烈的反应,因为他们说的我真TM不会啊!
抬一杠的结果就是几乎没有人理你了。我说几乎,是因为总还有几个和你观点类似的人,但说实话,他们的水平都太low了。
没办法,下工夫学了两天格律,然后,换一个马甲。
我们在三十三章讲到了格律,说实话,so easy!简单了解下基本原理,然后,在身边放本书就OK。直到现在,我也没有变态到去记平水韵,但我现在的确是不需要再带书了,因为,哥现在有软件!
格律和平水韵是近体诗词的基本规则,这就如同下象棋时,象不能过河,兵不能后退一样,没有辩论的必要,也不需要被证明,遵守它才能够保证象棋做为一种游戏的稳定性和实践美感。用徐晋如的话说:「尊重格律和平水韵是出于对文化的一种敬畏。」
当然,如果你非要飞象过河的话,别人也没什么办法,大不了不和你玩就是。或者去找也要飞象过河的人玩,祝你们玩得愉快。
二、总得要有个师父
我们再换围棋做个比喻。对于近体诗而言,格律可以算是个硬规矩,就比如打劫时不许连提,你如果不认可,棋就进行不下去。
而章法和气韵则是软规矩。就比如第一步下在边角,这是前人公认的套路,定有道理,无须费力去证明。如果你已然是大家,第一步下在天元,大家也可能说你NB。如果你还是初学者,第一步下在天元,大家必然会把N换成S。
章法近似于围棋中的定式,是维持局面之基础;炼字则有点象手劲,是立判高下之关键;气韵则近似于棋风,本格派、力战派或者Alpha派。
这些东西都不象硬规矩那么好学,最好还是要拜个师父。
当然,我不是让大家千里迢迢去找人磕头,其实上绝大多数好师父早都挂了,磕头都没地儿磕。
所谓拜师,自己在家看书就成。古往今来,你看谁写得好,喜欢谁的风格,找个全集,仔细阅读分析就可以了。这就是当下很流行单方面宣布拜师。
一般来说,每个人开始学诗时,骨子里都是有个师父的。只不过或近或远,或眼前人,或网上人,或书上人而已。自古门派就那么几家,高手们都在认祖归宗,给自己的诗找一个渊源,所以初学就想立出个门派是不现实的,必须要找个合适自己的师父。
想学好京剧,谭马杨奚、梅尚程荀必须单选,哪派都能唱两句的,那是相声演员。
眼前人是可遇不可求的,身边没有高人,就得学网上人、书上人,慕容兄曾经对我说:「学网上人,不如学书上人」。这句话很有道理,可惜,当时我并没有相信。
三、我的师承
其实对于初学,先在网上学学也未尝不可,毕竟这些人离你更近,更鲜活,或者说更好学。随着水平的提高自然会正本清源,继续向书上人学习的。
苏无名在《网络诗坛点将录》中,说我「初学诗于书生霸王(赵缺)…辞而师李子(曾少立);复辞焉,于故乡学实验体;辞焉,就京中诸有道」,大体不虚。
但学谁辞谁,原因都比较复杂,不能简单等同于好恶。
书生霸王的新国风、李子的李子体、故乡的实验和「京中诸有道」的保守,时至今天,都各自有我欣赏的地方。只不过从三十到四十,是「三观易变」的十年。文学创作毕竟是「三观」的书面投影,与其换师父倒不如说是在换自己。
我不再学书生霸王的新国风,是因为我对这个大时代和我自己的小生活越来越满意,对负能量的东西开始有意地敬而远之。为此我把天涯都戒了,自然不想在自己的诗里写。
我不再学李子体和实验体,是因为驾驭这种风格需要灵气来支撑。感觉诗人这辈子,灵气大体是有定数的。终于有一天,我的灵气余额不足了,就只能多读读书,拜拜书上人,去写点四平八稳、没特点也没毛病的东西。
所以,学网上人,往往会在蓄力槽没满的时候透支灵气。有灵气的时候内力不足,恶补了内力,灵气又没了。写诗人的悲哀大略如此。
—END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