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五章 · 十五删(三)|后羿的后裔

姚对宋,柳对颜,赏善对惩奸。愁中对梦里,巧慧对痴顽。孔北海,谢东山,使越对征蛮,淫声闻濮上,离曲听阳关。骁将袍披仁贵白,小儿衣着老莱斑。茅舍无人,难却尘埃生榻上;竹亭有客,尚留风月在窗间。(老规矩,读三遍,读着不顺溜的,翻翻第四、十、十三章,温习一下关于旧韵的知识)

讲这个话题,注定绕不开韩国。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个消失的古国,高句丽。这个国家鼎盛时期横跨中国东北、朝鲜和韩国。你想象得到,连孔子和端午都不放过的韩国人一定会说,高句丽是我们的!

但其实高句丽与韩国人真心没什么关系。高句丽建国于西汉中期,先后建都于辽宁桓仁和吉林集安。东汉末年扩张到朝鲜半岛北部,后来迁都平壤,与半岛南部的百济、新罗三足鼎立。

在这三个国家中,高句丽的军事实力最强,南面压制百济、新罗之余,居然还有闲心在中国东北得瑟。其结局就是杨广打、杨广打,杨广打完李世民打;李世民打、李世民打,李世民打完李治打;李治打、李治打,李治打到 gameover。唐高宗李治41岁、皇后武则天45岁那年,高句丽被大唐灭国,王公贵族和多数高句丽人被迁入中原。

之后的朝鲜半岛局势经历了多次洗牌,250多年后,又出现了一个名为「高丽」的政权。因其统治者姓王,故学界以「王氏高丽」称之。尽管「王氏高丽」袭用了高句丽的称号,但二者看起来也就是李治和李治廷的关系。

争议先放一边,我们单说说唐与高句丽之战。这场战争陆陆续续打了23年。开打时,李治和武则天还在李世民的眼皮底下眉来眼去;打完时,他们的第六个孩子太平公主都已经4岁了。大唐的数次东征可谓精英尽出,其中出力最大的有三个人。

第一位是在二十一章讲过的,那个亲自为姐姐煮粥,烧了好几次胡须的英国公李勣。这个人一生换过好几次马甲,比如传统评书中的经典军师,徐茂公。第二位也是唐初名将,年逾古稀还镇守在西北最前线的邢国公苏定芳。这个人在传统评书中也很有名,只不过演得是反派,燕山杀罗艺、淤泥河杀罗成,属于反派中的战斗机。

当然,徐茂公和苏定芳一正一反加起来,在传统评书中的戏份也没有这第三位多。他就是《薛仁贵征东》的主人公,《三请樊梨花》中樊梨花的老公公,《薛刚反唐》中薛刚的爷爷,一代名将薛仁贵。当然,这些剧目还没有包括他那个在戏曲舞台上的著名分身,王宝钏那个狠心的丈夫,薛平贵。

薛仁贵弓系技能全满,堪称「后羿的后裔」。传说其家乡汾河湾,没有鸟类敢去偷粮。《新唐书》记载,唐军与九姓突厥对峙于天山脚下,对方派出数十员骁将前来挑战,薛仁贵「发三矢,射杀三人」,大震军威,平定边患。班师时,战士们一路高歌:将军三箭定天山,壮士长歌入汉关,三山五岳任我走,四海为家,嘿!嘿嘿!…战士的歌…

在唐高(句丽)之战中,薛仁贵部在多次遭遇战中,歼灭高句丽主力部队近十万,最后与李勣会师于平壤城下,高句丽王出降,高句丽亡国。骁将袍披仁贵白说的就是薛仁贵持长戟,佩双弓,白袍白马,血战辽东的事儿。

除了薛仁贵,姚对宋、柳对颜又说了四位唐代大咖。姚指姚崇,宋指宋璟,两人相继拜相,与太宗时期史称「房谋杜断」的房玄龄、杜如晦一起为唐初近百年牛市鞠躬尽瘁。素有「前称房杜,后称姚宋」之说。史书上一向将姚宋并提,姚崇「善应变以成务」,因势利导,时称「救时宰相」;宋璟「善守文以持正」,政令清明,时称「有脚阳春」。

颜指颜真卿,柳指柳公权。这两位是文化届的代表。颜真卿的楷书用笔肥厚粗拙,金健洒脱,书法界称之为「颜筋」;柳公权的楷书用笔棱角分明,骨力遒健,书法界称之为「柳骨」,「颜筋柳骨」加上欧阳询和赵孟頫合称楷书四大家。「颜柳」之名在古代如雷贯耳,可惜现在的学生们多半都不知道「颜柳」,倒是知道柳岩。

孔北海、谢东山就和唐朝没有关系了。孔北海说的是汉献帝时曾任北海太守的孔融。此人是孔子的第十九世孙,擅长文学,为建安七子之一。因喜评议时政,文风激烈,对曹操多有讥讽,为曹操所杀。当然了,他一生中最有名的一件事还是让梨了。

谢东山说的是晋朝名臣谢安。谢安出身名门,才华横溢却一直隐居东山,除了中间有过一个月的做官经历之外,多次谢绝朝廷的征聘,四十岁后才开始从政,时称「东山再起」。后来谢安成功指挥了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,奠定了千古名相的不世功业。这个人在第三十五章其实出现过一次,他就是「咏絮之才」谢道韫的叔叔,谢家幼儿园的园长。

谢安和他老婆还有一点很霸气的对话。他老婆见谢家各门都成显贵,只有谢安隐居东山,便问谢安「大丈夫不想富贵吗?」谢安无奈的说「恐怕真的不可避免了」。天哪!「不免富贵」是多么高的境界啊!

最后再说说淫声闻濮上,离曲听阳关。出句说的是超级乐迷卫灵公访晋,夜宿濮水,听到有人弹琴,曲调悠扬,不曾听过,就让随行的乐师师涓记录下来。见到晋平公后,卫灵公让师涓演奏。前奏刚起,晋平公的乐师师旷就按住琴弦,并讲了这样一段故事...

「此曲名曰《清商》,是商纣王命令其乐师师延所作,属靡靡之音,纣王沉溺于此,所以亡国。师延投濮水而死,我想这首曲子一定得于濮水之上。比《清商》更动听的还有《清徵》,比《清徵》更动听的还有《清角》,可惜你们德行不足,听不了这些曲子。」

晋平公、卫灵公不信邪,听过三曲之后,晋国大旱三年,赤地千里。

离曲听阳关中的阳关是通向西域的必经之道。王维曾作《送元二使安西》「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劝君更进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」因诉离情动人,后被收入乐府,宋人因其唱法有三叠,乃改称《阳关曲》或《阳关三叠》。特别说一下,王维这首诗每句都是律句,但二三句失粘。因为作者是王维,后人不好说它出律,就弄个特例叫「阳关体」或者「折腰体」。

看到网上有文章,专门在论述「阳关体」和「折腰体」的异同,但老高不想讲得辣么细。这部《水煮声律启蒙》我一直把它定性为文史科普。不会的不讲,争议的少讲,艰深的浅讲,搞笑的常讲。即使学不到知识,也能让大家读两个段子乐呵乐呵。白米面做大力丸,不治病也不害人。

从第一章推送到现在,八个多月,刚好写了一半。面对这45章十万多字,老高自己都有些惊讶。我本是一个「三分钟热血」的人,没有你们的支持和鼓励,我难以坚持写到今天。

在此谢谢你们,正在读我文字的人!

—END—